曾国藩可以说是破败晚清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大清“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大师。因为三十岁就立志要做圣人,所以除了自身不断的精进追求之外,一生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展示了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思想观点,包括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家书》、《冰鉴》、《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等十三本著作和他的日记等。
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成就确实是非凡的,以至后人不断去研究他、学习他。国共两党的领袖毛泽东与蒋介石都对他研究颇深,推崇有加,都曾说过曾国藩是平生唯一佩服的人,可见其影响力。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到权倾天下、平垂千古的名臣,一生的起起伏伏,一生的精进修炼,一生的做人做事之道,对于当代社会的为人处世、为官做事都有非常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曾国藩的圣人之路:行之不得、反求诸己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以平庸开局,挫败开始,在遗憾中结束的起起落落的一生:少年不得志,六次考秀才而不中;命运转折连升十级后,又因为意气风发,针砭时弊而得罪了皇帝和满朝文武而赋闲回家;重出江湖,苦练湘军却出师不捷,两次兵败而投河自尽被救后再次赋闲……曾国藩一生的起伏之所以值得研究和借鉴,不是因为他天资卓越或者命运眷顾而成就大事、大我。而恰恰相反,是一个平凡人的人因为有了远大的抱负和清晰的目标而历经艰辛,不断学习、反思、修正自己,每一次挫败后吸取教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越挫越勇,最终走向成功,并且流传后世。
曾国藩本是个平凡、甚至平庸的人,不是一个意志多坚定的人,不然也不会六次科举而不中,三次面对失败而欲轻生跳河。他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超级英雄、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儿,同时他也不是海瑞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苦忠臣,他有理想、有抱负、有原则,又能讲方法、讲变通,能包容。他在面对和接受失败后反思与修身,让自己更强大、更通透,更是对每个人都有启发、都值得每个现代人去学习的。因为自己的科举考试作文被当做反面典型而让他认识到过去学习方法的错误,改进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连升10级;因为兵败湖口并得罪朝廷而赋闲在家,让他反思自我、大彻大悟,完成了为人处世的脱胎换骨,曾国藩的一生是从大拙到大圣的修炼人生。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有一颗赤诚昂扬的心,勤思敏学、针砭时弊,经常慷慨进言,受到了皇帝的认可、同僚的艳羡,自己也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品行和才能都远远高于同辈了,因此对人开始苛刻苛求,对朋友、对家人都是如此。他被自己的成功不断激发,不断给皇帝上奏折提意见,直至《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达到顶峰,为自己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也使自己的人生由盛转衰,跌落低谷,结束了10年的京官生涯,开始第一次回家感悟人生,时年曾国藩41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可能是很多青年才俊都会经历的,经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走入职场或者官场,心中不仅有满腹经纶,更有一腔热血。崭露头角之际,更加才气逼人,意气风发,忽略或者完全认识不到现实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职场的明争暗斗。内心改造社会或企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强烈,开始自命不凡,愈加言辞激烈,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疏远、被边缘或者已经接近危险。而危险真正降临的时候,一腔热血碰遇到一碰冰水,结果可想而知。更残酷的是遇到的都是软刀子、笑面虎,就像老同志经常讲的,年轻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最踌躇满志的时候倒下。
曾国藩赋闲在家之际,太平天国迅速崛起、席卷全国,大有推翻大清王朝的架势。危难之际,好友胡林翼极力向朝廷举荐,曾国藩有了复出的机会。直到他47岁再次赋闲回家,这六年可以说是曾国藩最不顺利、头破血流、屡战屡败的六年,也是为他大彻大悟打下实践基础的六年——先是长沙练兵险些被兵痞所杀,然后衡阳建湘军励精图治,初战即完败,重整旗鼓后又遭湖口兵败。
这六年的失败客观上有很多偶然因素,也难为曾国藩一个本来立志“以笔安天下”的文官做起了“骑马定乾坤”的将领。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必然因素,就是曾国藩还是没有改掉自己清高、单干的毛病,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段经历的刺激是曾国藩回去反思而后升华的重要原因,反思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圆滑了,包容了,克己宽人了。曾国藩回想自己以前的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但却因为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引起了他人的反感。心思通了行为就通了,仕途也就通了,虽然还是受到了一些清高知识分子的唾弃,但是从此曾国藩做人做事都更平顺了,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曾国藩这个阶段的烦恼可能也是很多中年干部、中间力量的烦恼——以何种态度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如意,如何有所成就的同时又既能保持自我,融入社会、不那么特立独行但又能不同流合污、失去自我。这需要修炼,是对心性、品行和智慧的考验。太入世了,可能就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陷入中年油腻里;太清高了,就会格格不入,很难做大事、做成事,甚至可能性命难保。想这个度把握得好,根本是远大理想的驱使和对基本准则、底线的把握与坚守。融入不是为了个人功名,而是真的要为国家做事情,要有所作为。融入也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所以曾国藩将公私分得非常清楚,自己过得非常清贫。有心胸、有底线就能把握好这个度,就算经历各种变化,也能安身立命。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曾国藩在人生的各种挫败中体悟和践行孟子这句圣言,以“行之不得,反求诸己”的心态面对事业上的进退和朋友的亲疏,不断修行自己、完善自己,对这些事也就看得更开了,把这些都作为修炼心性的机会。
现代人做人做事可能最缺的就是反省修炼和坚毅坚持,有点成绩和功名的更是如此,焦虑、脆弱,经不起风雨,受不住挫折。顺利的时候就忘乎所以、自命不凡;失意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曾国藩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反思、体悟、修炼,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沮丧和焦虑、更不会抱怨社会和命运,而是以“行之不得,反求诸己”的圣人之言要求自己,直面困境。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守拙不取巧,多交朋友不结朋党
曾国藩的人生是从笨人到圣人的修行之旅,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人生精进的基石。他特别讲究做人做事不取巧、而是守拙。这是他人生的信条,影响他的方方面面。在选人用人上他依据于此,筹备湘军的过程中,他选知识分子做将帅、选山野农民做兵勇,看重的就是他们的简单纯朴,这跟我们人民军队的出身很相似,而当时的清兵就跟后来国民党的部队一样多是兵油子、兵痞子,所以战斗力和胜败在最初选人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同时曾国藩打仗也是依靠笨办法、用拙力,多用深沟围困,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消灭敌人、拖垮敌人,而不是用险招、求速胜。安庆之战、南京之战皆是如此,尽管因为皇帝对形势的判断不同、缺乏耐心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能够坚持住,以求最终的胜利。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纷繁复杂的年代,更是一个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于是从互联网泡沫到移动互联网泡沫,再到今天人工智能的泡沫,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当前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已经提前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1%的成功者让99%的奋斗者无所适从、夜不能寐,每个人都希望找到成功的捷径,都期待缩短成功的路程,而忘记了修炼自己,让自己静下心来,除去心魔,轻松上路。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也是功成必在我,短期出政绩和业绩,因此各种大上快上,各种短期行为,背后都是为官者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欲望。
很多人想进步的愿望太强烈,在自身各种“努力”的同时,竭尽所能结交权贵、攀上高枝,所以就会出现打下一个大老虎后,一队人马倒下的普遍现象,也会出现各种冒充中央领导身边人到处轻易招摇撞骗成功的荒唐现象。反观曾国藩恰恰是因为守拙,不攀附权贵,哪怕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也都保持合理的距离,保持合适的交往,不受利诱与拉拢。所以他一生中历经两次皇帝更迭而屹立不倒,两大伯乐在斗争中倒台的情况下安全脱身,继续上行。就是因为朝廷对两大伯乐重臣抄家和用刑之后,发现曾国藩不是他们的朋党,没有任何超越规制的往来。曾国藩经过挫折后清醒地认识到拥兵自重的危险,及时遣散了湘军,更长久和安全地保住了自己,赢得了信任。现在很多人欲望太多、修行太少,所以蒙蔽了心智,丧失了理智,对于顺境、逆境都是稀里糊涂的,没有内心的清晰,很难保一生的清净。。
曾国藩不结党营私,不搞人身依附,不代表他不重视朋友、没朋友。恰恰相反,他之所以能够逢凶化吉,几落又几起,就是因为他的朋友和门生众多,是他用心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同时自己有治国平天下的高远政治抱负,有远见学识、有心胸修养,所以可以用思想和修为凝聚一批人。胡林翼是曾国藩在仕途上最可靠和重要的朋友,几次在他落难和有危机的时候力挺他,帮助他,为什么?是因为在胡林翼起家的时候曾国藩克服困难,给了他起家的本钱。李鸿章是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对他推崇备至,为什么?因为曾国藩对他用心培养,用力栽培,让李鸿章一身受用。左宗棠本来看不上曾国藩,或者说在两个湖南人之间的较量里,力求盖过曾国藩。但是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千里迢迢送来一幅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为什么?因为曾国藩不计前嫌、大肚能容,在左宗棠困难的时候“意外”地帮助了他,左宗棠被其气度、为人和心胸所打动、所折服。
古人讲见贤思齐、择善而交,又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重要性。曾国藩一生非常重交友,把朋友当做一面镜子,经常跟朋友写信诉说自己的苦恼,交流自己的感悟、得失,请朋友给自己提意见。他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例如恩将仇报、釜底抽薪的沈葆桢,但是更多是郭崇焘、罗汝怀、胡林翼这样的挚友。罗汝怀虽然成就不高、名气不大,但是对曾国藩身上的问题一针见血,让曾国藩在低落反省的时候看到自己致命的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在反思顿悟后写下了这样的自箴: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没有经历、没有思考、没有朋友的提醒就不会有这么深的领悟。能不能交到志同道合、开诚布公的好朋友首先是自己的心胸和修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次要看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当然也不可强其,因为人生得几知己,足矣。
曾国藩的一生追求成为圣人,因此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例如他开拓的视野,兴办洋务;对西方世界的务实看法;他对子女、兄弟教育的重视等等,这些认识都是因为他不断学习和思考,有开阔的心胸和眼界。曾国藩值得现代人,特别是力图有所作为、不断修行的有志者研究和学习,一定受益匪浅,读懂了时代背景下的曾国藩,也就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更明白、更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