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华为未来创新之路
回顾了华为过去30年的创新历史之后,我们也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华为未来的创新是不是就按照原有的模式一路走下去?我们也做了一个预测,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首先是从宏观的市场环境来看,全球的市场格局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看出来,横向是技术水平,或者叫技术门槛,由低到高;纵向是盈利水平的由低到高,依靠高技术门槛赢得高盈利的右上角,基本上是被美欧企业所占据。
今天的中国企业,可能也就只有华为一家企业是在右上角占有领先的位置,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基本都在左上角,集中在房地产、金融行业,也就是说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反而在技术含量上并不高,甚至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含量都不是特别高,只是在最近几年,一些互联网巨头才刚刚开始投入技术,投入研发,原来主要靠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最要去防备的是来自左上角的牵引力,也就是不花太大功夫、结果还能赚钱的诱惑,这将毁了中国企业和创业者。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航道,一定是沿着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赢得中国在世界上应该有的地位。
我相信未来,包括过去很赚钱的地产行业、金融行业,也会开始扎扎实实做研发,去做管理上的投入,不然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很难实现。
回到华为来讲,这么多年以来把IBM当自己老师。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1998年见到任老板的时候,他谈到为什么选择IBM当老师——“华为不想做暴发户,而是要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百年基业常青的企业,不是昙花一现的企业,需要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如果将华为与IBM相比,华为的技术研发积累还是有差距的,IBM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连续26年No.1,一共出过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所以,研发投入这条路还得走下去,尤其是基础研发和人才上的投入。这次的实体清单事件又给我们敲醒一个警钟,美国想动摇华为两个最重要业务线的基础:华为消费者业务,不论是手机、还是华为的平板电脑,电脑设备,用的都是安卓系统,安卓系统是Google的产品,如果被断供,那这整个条线就崩塌了。另外一个业务是企业网业务,如果英特尔和高通不供应芯片,企业网业务也会崩塌。因此,华为必须在底层技术上有自己的“备胎”,具体来说就是在终端操作系统上有鸿蒙,芯片上有海思。
我本人非常看好华为在未来3-5年的发展,相信华为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备胎的业务变成它的第二曲线,而且这个第二曲线是被美国逼出来的,不是不想把钱留给产业链的合作伙伴,留给高通、英特尔、Google,而是你们逼得我非要去做不可,所以华为会占据新的航道,新的跑道。
因此我相信,基础研发这件事对华为未来的成长仍然是极端关键的。
与此同时,华为会发展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就是所谓的分形创新。
分形这个理论很新,分形对现在初创企业来讲不困难,真正的困难是在于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怎么分形?华为是习惯大兵团作战的,怎么去做改变?现在分形的苗头已经能看到了,大家细细地去观察华为的企业网业务,它是一个用户场景拉动的业务,所有这些新的用户场景,实际上变成了创新最根本的源泉,而不是仅仅从产品研发的角度。去年以来,华为成立了两个新的业务单元,一个是华为云,一个是智能驾驶,这两个业务在华为整体收入中的占比都是1%左右。在过去的华为,这是不可想象的,占比这么低就变成了独立的事业部。
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两个业务的创新模式跟过去华为习惯的模式很不同,隔离地去运营它,才是真正把它能力长出来的好办法。
走向分形创新,对华为来讲既代表从习惯的“大”开始变“小”,同时要从相对的封闭变成极大的开放,这解决了华为创新来源的问题。大家如果关注了任老板最近这几年的说法,会发现他在创新指导思想上的新变化,第一个是“方向只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第二个是“建立开放架构,跟万家企业一起服务信息社会”。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个华为可能会去做的改变,这个改变很可能会发生在核心价值观层面。如果讲过去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奋斗者为本,也就是鼓励对组织使命的付出和自我牺牲,而现在是承担“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的使命,是需要多大的组织活力才能实现,这个挑战可想而知。
所以对华为来讲,未来除了有一个像任老板这样高瞻远瞩,甚至有很强哲学思想的企业家之外,还需要一批创业家,他们具有很强的个体意识,富有个人使命感,在总的航道上与华为一致,这样就会出现个人使命和组织使命同频共振,不断涌现创新的局面。
我们也不妨也预测一下,未来中美在创新的珠穆朗玛峰上相遇,到底谁会赢?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度拉到未来的几十年去看,有一件事情是决定性的,就是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个最开放和包容的一方。大家如果看过任老板接受群体媒体采访,他说“我们如果在珠穆朗玛峰上碰到美国的企业,我们也会在那儿拥抱”,这个胸怀、格局才是一个可以让不同的文明在一起融合、相互学习的姿态。因此信奉“灰度”哲学的华为,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不断进化,升维致胜。
华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跟我自己长期服务的老东家IBM公司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从IBM的百年沉浮可以隐约看到华为未来会遇到的挑战。
首先,一个组织强大的代价往往在于,当组织越来越强大,你会发现个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但如果个体的活力丧失的时候,组织的活力基础也就丧失了,这是第一个要避免的风险。
第二个就是一个企业、一个人全面成功以后,难免会骄傲,甚至会有一些膨胀。一旦一个组织进入了膨胀,他的边界要打开就困难了。
第三件事情是企业家精神,越是初创者越具备企业家精神,随着一个组织存在的时间越长,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是会递减的。
这三件事在IBM过去100年的历史上都经历过这些,对一个才三十岁的中国公司而言,要想保持着一个旺盛的生命力,就时刻要谨记这些风险。
启示:中国企业的创新优势
通过对华为创新实践的案例研究,我们并不是简简单单去歌颂华为,也并不是要为华为的未来担心,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案例来思考,它对中国企业创新之路意味着什么?
最近30年里,称得上是中国企业创新范式的不仅仅有华为,30年前的那个时代诞生的是华为,20年前那个时代诞生的是阿里,10年内诞生的一家企业也是值得关注的,就是小米。但这三个企业都是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了不同的红利,或者说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20年前诞生的阿里,在流通领域做电商,之所以可以颠覆所谓传统的零售,不是因为那时候互联网已经很普及了,实际上1999年的时候互联网远未普及。真正的要素变化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资本市场活跃了,使得低端进入进行颠覆式创新成为可能,也有那口气能活到颠覆主流市场,这个时间窗是被资本给买来的,所以资本这个要素的变化使得这种长尾理论可以实现。
而10年之内的小米诞生靠的又是什么呢?小米诞生的时候,智能机已经开始进入普及期, 移动互联网代表的是人本主义的强力复苏,在市场上就是消费者为王,在商业上就是万众创业,这个人本主义红利被小米捕捉到,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做了一个制造业。
以此,他们捕捉到了不同的时代红利,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所有在这个时代产生的中国企业,甚至未来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如果拉长尺度去看,会发现大家所借助的中国核心优势恰恰又是相似的。
首先是利润空间和成本优势上是相似的。在今天世界的产业里,无论是医药产业,还是芯片产业,甚至是一些高端电子产业,全都是被一群高利润、高技术的德国或者美国公司占据的。一个巨大的盈利空间在那里摆着,中国企业是从后面去追他们的,在一个明确的路线上追赶,速度一定会更快。
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优势。其实在很多产业技术领先都已经不是最核心的差异了,比如家电和消费电子,说不上是特别高科技的东西,是依靠什么在世界上领先?实际上是靠中国整合全世界的要素,在商业模式上比领先,中国人的商业头脑绝对是够用的。
第三个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不过才30年,所以中国的企业大多数还是被创一代领导人领导,而且创新创业仍然是现在的主流,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走上创业的这条道路。美国、欧洲上百年的企业很多,都是职业经理人掌管的,有点像一个管家给主人看着家当一样,家里不损失点财产就是最好的成绩,有多少人敢拿主人家的家当去冒险?而创业者是最具冒险精神、最具创新意识的一批人,因此有大量的风险收益潜力。
华为也好,阿里也好,小米也好,只不过是把中国力量发挥到极致,才得到了今天的领先地位。所以,只要是中国企业,我们都有机会去发挥这些优势。
由此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第一,如果你跟华为一样,选择了一个通向珠穆朗玛峰,想做世界顶尖高手的路,那就坚定不移地好好投入研发,努力去奔跑吧!那个空间对中国企业来讲很大,所有中国创业者生逢其时。
第二,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好的创新模式,不论你今天是已经到了什么规模,对于企业未来的生命不息,分形创新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分形创新不仅仅夯实第一曲线,它也对长出第二曲线,以及跨越非连续性挑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活下去永远都是做企业的最高纲领,如果想活下去,尤其是又想在领先的状态中活下去,你就必须做到逆熵增,这才是我们保证自己企业的生命力得以发展的保障,而且是最根本的保障。